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的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课题研讨会,于2023年2月22日在京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党委副书记姜春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课题组组长窦勇,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医疗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冯世强、魏滨,中国慢病协同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县医院和企业代表共同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窦勇介绍,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课题自2020年10月启动以来,取得丰硕成果。课题提出“打造一链条,形成两方案,构建四体系”的总体工作方向和“慢病协同管理大小循环”的创新理念。课题组组织开展了两次超过1000家县医院的县域慢病管理现状调研;开展8项慢病管理专项课题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篇,完成编写《中国县域慢病管理进度报告(2021年度)》;组织制定县域主要慢病管理标准与路径等指导性文件;积极支持县域慢病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县乡共享共管的动态慢病管理数据库的形成;组织县域慢病管理培训教育,提升县域慢病诊疗与管理能力。
中国慢病协同体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提出,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有利政策,使我国慢病管理环境得到巨大改善,但在实践中,县域慢病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县乡间尚未形成协同联动的慢病管理模式,乡村参与慢病管理的能力与动力严重不足,医保在县域慢病管理的倾斜力度仍有待加强,县域慢病管理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改善。慢病协同体课题经过在县域的三年实践,致力于支持县域形成县乡慢病共管协同、医疗与基本公卫服务协同、慢病管理与专科建设协同的“三协同”模式,通过指导县域开展慢病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激励机制建设的“两措施”,推动基于县域慢病真实统一数据的客观评价体系建设,已在部分试点县域取得良好的实践经验。2023年度,课题将继续以此为着力点,持续扩大课题成果的应用转化。
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在2020年即成为慢病协同体课题的示范医院,该院董寅院长介绍,在协同体的支持下,该院实施“双循环”战略,建设了以数字化为支撑的医防融合新体系,形成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开展高质量、全方位、全周期的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实现了县医院、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专科医生、家庭医生和慢病人群的多方获益。
中国慢病协同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卓越访问教授赵琨,中国慢病协同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领域首席专家孙宁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卜小宁等专家代表,对慢病协同体三年来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课题下一步应重点探索基本公卫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县乡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探索县域内慢病管理大数据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赋能基层,实现慢病“防筛诊治管”全流程管理闭环。
赛诺菲基层事业部总经理盛惊州表示,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给予的信任与机会,参与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是赛诺菲的巨大荣誉与责任。赛诺菲将一如既往的秉承“扎根中国、服务中国”的承诺,尽最大努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张大卫副理事长对课题做出重要指示,信息化手段是破解当前县域慢病管理难题的钥匙,要求课题组深入探讨慢病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助力县乡村慢病管理数据共享;重点关注慢病管理资源下沉,坚持以县为中心,带动乡镇、社区形成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实现县域慢病管理分级诊疗;探索慢病管理的多元化保障模式,加强慢病管理与大健康产业融合,联合医保、商保、康养等社会各界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慢病管理保障体系;选择条件成熟的县域,协调发改、卫健、医保、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集中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县域慢病协同管理体系的建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慢病协同体建设对落实二十大会议精神,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提升基层医生的能力与动力,不仅是县域慢病管理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核心挑战。要重点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优化基层医疗人员的收入结构。要推动医疗信息的共享公开,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慢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持续总结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以蓝皮书的形式定期发布《中国慢病协同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报告》,为政府制定慢病管理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部 靳洵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