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 正文
从“萨德”事件浅谈电磁兼容应用

时间:2017-03-31 阅读次数:

近日,“萨德”事件的逐步推进,引起中韩、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在该事件上的从容应对,体现了大国强国风范,全国人民也表现出上下一心高度团结的爱国热情。在这里,暂时不谈政治因素,我们单纯从技术角度,简单谈谈“萨德”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萨德是“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英语:Terminal High Altitude Area Defense,缩写:THAAD)的简称,一般称为萨德反导系统。它由指挥系统、拦截系统、发射系统和雷达及其支援设备组成。平时通过雷达波对目标区域进行监测,战时一旦发现敌方进行导弹攻击,可以立即发射拦截导弹,从而实现防御目的。

可以看出,“萨德”的核心功能是雷达监测。如果监测失灵,其他功能则无用武之地。那么对付“萨德”的手段之一,就是可以通过发射干扰波,使其雷达失效或失真,变成“瞎子”,“萨德”的主要威胁自然就被消除了。而这种做法,就是对电磁兼容性的一个反向应用。

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缩写为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正常情况下,为了达到最佳运行效果,我们是希望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越小越好。这就需要采用相应的技术方案和特殊材料来解决。

河北院高铁减震降噪技术工程中心EMC项目组研发的电磁屏蔽系列材料(包括导电复合橡胶、电磁屏蔽热缩套管、屏蔽涂料等),是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的重大研究成果,该成果可以极大改善电子设备运行环境的电磁兼容性能,在电子通讯、航天航空、医疗健康、军工及交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项目组核心成员在解决电子器件的电磁干扰和发热相关领域拥有多年的研发、应用实践经验,研发成员一直关注电磁兼容领域国际前沿的材料技术和应用发展,不断攻克技术难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储备。为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工作,进行不懈的努力。

“军民融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战略,也是河北院的重点工作方向。河北院坚持“国家战略为导向、市场需求为引领、科学技术为支撑、机制创新为驱动”的原则,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为契机,以军民深度融合为抓手,在政产学研金有机结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创业投资、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力争为河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河北院高速铁路减震降噪工程技术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