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 正文
合作共建 创新示范丨清华好项目落进河北成果转化“高产田”

时间:2024-05-30 阅读次数:

让白色污染变“绿色”,关键在哪里?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张军教授团队把目光盯上了原材料。如今,即将在廊坊实现量产的纤维素膜,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塑料包装袋。

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可以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中提取,可以完全降解,被认为是未来时代最理想的底层原料。但难溶解、难熔化,传统制备工艺大量消耗强酸强碱,能耗高、污染大,生产周期长,让它在以往与塑料的竞赛中落了下风。


“张军教授团队用近20年研发了全球唯一的纤维素液体离子绿色加工技术,我们牵线搭桥,以这项技术为依托,在廊坊基地建设了微纳米纤维素产品研发与应用技术转化平台,建成了国际首个利用绿色溶剂及天然纤维素加工制作微纳纤维的示范线。”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甄树宁说,这项技术无污染、无排放,生产周期由原来的23天缩短为30分钟,生产成本降低30%,为纤维素膜替代塑料提供了可能。


事实上,从2002年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落地,20年间,京津的好技术、好项目接踵而至——

依托清华大学电机系的核心技术,清正源华(固安)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电主轴驱动器性能指标超越国际高端产品;

依托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清瑞博源智能科技河北有限责任公司研发出多套机器人产品和系统,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和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联合共建高效能源利用工程技术中心为数据中心机房散热空调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可实现节能25%30%……


“河北省与清华大学有着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让省校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甄树宁告诉记者,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瞄准当地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创新资源,有针对性与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协作新模式。

清华大学聚集多领域实力强劲的高端科研创新资源,石家庄、廊坊、沧州、唐山、保定等地市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目标清晰。在这里,来自清华的创新好项目找到了肥沃的成果转化“高产田”。


甄树宁介绍,研究院总部位于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家庄市无偿提供7.5万平方米的科研孵化场地供研究院使用,并每年为研究院提供运营资金。针对研究院的重大创新科研项目,石家庄市在域内打造和开放对应的创新应用场景,支持项目技术完善、产品迭代和应用转化。研究院廊坊基地位于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4.2万平方米科研孵化场地。2014年,建设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2016年,中试孵化基地一期3.5万平方米启用。二期规划三年内(2024年—2027年)新增建设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中试孵化场所。


2023年,研究院被河北省科技厅评定为河北省合作共建科技平台示范基地,在人才引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

目前,围绕碳中和、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装备与电子信息、工业设计五大方向,研究院已与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及单位建立全方位合作机制,推动清华各类创新资源向河北汇聚。

在河北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院聚焦培育壮大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钢铁、化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在河北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创新平台11个,联合共建了省级学科重点实验室2个,推进实施重点研发项目20个。


“今年,我们会协助石家庄、沧州等地市在京设立飞地创新创业空间,推动更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性突出、市场前景良好的科研成果,优先在石家庄、廊坊、唐山、沧州、保定等地转化应用。”甄树宁说。

下一步,研究院还将组织清华大学优势科研攻关团队与河北高校、企业密切合作,引导更多清华大学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平台落地河北,形成一批多元主体投入、市场化机制运作、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石家庄、沧州等地市组建技术攻关资金池、征集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发布应用场景,联合学校科研院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对接院系提供订单式研发服务,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化的优势互补。

记者 李代姣 通讯员 郭炜辉 刘润雪

来源:长城网·冀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