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研究院零碳城乡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成果发布会暨 “科技赋能・校地协同” 学术交流会在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召开。本次会议以 “科技赋能・校地协同——共筑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新高地” 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的近120名代表现场参加,共同探讨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展示中心阶段性创新成果。会议由唐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董学忠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总工程师李文雷、研究院院长甄树宁出席活动并致辞。

李文雷在致辞中祝贺研究院零碳城乡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一周年,并对唐山高新区绿色低碳转型先行先试精神表示敬意。他指出,当前全球能源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绿色低碳技术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心以 “科技赋能、校地协同” 为主线,在低零碳园区规划建设、可再生能源数据平台开发等取得显著成果,形成可复制推广模式。希望中心继续发挥清华大学的技术引领作用,加强企校协同,攻克技术难题,为高新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强支撑。
甄树宁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充分肯定中心成立一年来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城乡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强调,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清华大学科研团队的技术攻坚,更得益于唐山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的深度参与。未来,中心将进一步发挥清华大学学科优势与京津冀协同资源,深化“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智库服务”四位一体模式,推动零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助力高新区打造全国绿色低碳示范样板。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围绕“共筑绿色低碳新高地”作主题报告,从顶层思维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绿色低碳建设的必要性,提出能源转型是工具更是机遇,需各界唤醒绿色觉醒,践行生态责任,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数字化是新型动能,呼吁大家从“人类属于自然”出发,做地球合格生态人。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原巡视员武涌以“以节能低碳为导向,促进建筑领域的绿色转型”为主题,分享了建筑领域节能低碳转型路径,强调通过绿色建筑标准体系、高效节能技术应用及数字化管理,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减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研究院零碳城乡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旭东围绕“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的概念、指标与技术体系”为主题展开报告,为我们系统勾勒了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的整体图景与核心技术路径。厘清了“低碳”与“零碳”之间的本质差异,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地理、碳排放、用能、产能等多个边界维度的零碳工厂与园区的实现路径,重点强调了零碳工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产品生产全过程的零低碳,同时构建了零碳园区的指标体系内容与“全流程的零碳技术工具箱”,以典型园区与工厂的实践案例,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径,为高新园区实现零碳转型提供了目标导向。
在成果发布环节,研究院零碳城乡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放发布三项成果:一是《唐山高新区绿色低碳规划与双碳技术产业发展研究》:结合唐山高新区产业特点,提出 “规划引领 — 技术赋能 — 产业升级” 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区域双碳目标落地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二是唐山高新区可再生能源大数据平台1期:通过整合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数据,实现能源生产、存储、消费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三是零碳工厂、零碳园区智慧能碳管控技术方案及示范:针对工业与建筑领域碳排放痛点,开发集监测、分析、优化于一体的智慧管控系统,已在唐山高新区启动试点示范。
在专家点评与讨论环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原巡视员武涌、北京道荣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道荣、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清洁供热分会副会长陈讲运、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白泉等围绕成果应用前景与校地协同机制展开深入研讨,高度肯定中心技术成果的创新性与落地价值。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还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专家王全辉;中建科技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仲华,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樊则森;研究院副院长黄伟佳、数字智能与节能低碳项目部部长赵娜、特色产业集群项目部部长汪迪;石家庄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刘超;清华大学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陶璐琪;唐山市能源集团,唐山市新能源集团等代表。